心靈加油站
媒體報導

精神科醫師只會開藥, 一吃就是一輩子 ? 你不知道的精神科藥物真相



撰文者 / 陳嬿伊醫師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19487

「醫師,感謝你的說明,我考慮了很久,藥物以外的其他治療都可以商量,但我就是不想用藥。」
「醫師,我好擔心用藥以後會長期依賴,變成要吃一輩子的藥,被藥物控制,我可以不用吃藥嗎?」
「我的親戚有人長期使用精神科藥物,我看他反應變慢,感覺呆呆的。我不想吃藥,擔心自己將來會變成那樣…….」
「藥物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心病還是要靠心藥醫吧!」
「我上網查過了,這些藥的副作用我幾乎都有,我不想吃了!」
「家人反對我用這些藥物,他們把我的藥丟了!」
「我上網查了這些藥,發現是抗憂鬱藥,我沒有憂鬱症,我不想吃!」
「我好怕安眠藥依賴,所以自己把安眠藥拿掉,拿掉後都無法睡著,慘了!我是不是真的藥物依賴了……」

以上的病人語錄是我的親身經歷,也是這次要跟大家討論的主題。

 

精神科治療的刻板印象

就我的臨床經驗與觀察,從醫學中心門診到之前執業的新北市診所型態,身心精神科大多數以長期拿藥病人為主流,造成了一般民眾對精神科治療的刻板印象:「長期拿藥」「藥物依賴」「藥物副作用」「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等等。

更糟的是,一般社會新聞,只要提到跟精神科藥物相關的像是史蒂諾斯(stilnox)、FM2 (俗稱約會強暴藥)等,幾乎都是負面的報導。讓很多第一次接觸精神科或對精神科藥物不了解的民眾望之卻步。害怕看了身心精神科,除了被社會貼標籤外,還會被開立精神科用藥,導致藥物副作用或是長期依賴藥物等問題。

依照這樣的邏輯理論,或許就不難理解,為何一般民眾到身心精神科就診前,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猶豫躊躇。除了國內社會文化對身心精神患者不友善之外,還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對身心精神科藥物治療的扭曲誤解。

後來到了台北市,在車水馬龍的商業區診所執業,發現這些問題更明顯地被放大。可能是身處資訊爆炸的天龍國,遇到不少民眾,視精神科藥物如洪水猛獸,甚至藥物只吞到喉嚨,就已經感受到藥物副作用在發作了!通常台北市民習慣看診前作很多功課,上網蒐集很多資料;但由於網路資訊來源參差不齊,有時對精神科藥物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預期性焦慮」與「災難性思考」。

一般我會花不少時間跟病人解釋,溝通治療的療程,與藥物在療程中扮演的角色。好不容易某些病人願意接受藥物治療,但其中有些人在用藥1~2天後,發現自己身體不舒服像是反胃、頭痛、頭暈等問題,就嚇到不敢再使用了。

 

第一個月是治療陣痛期

通常身心精神科病人在病發求診的第一個月,正是所謂的「治療陣痛期」,包括了以下五大因素:

1. 社會家庭對精神科的汙名化尚未消除,擔心被貼標籤

我曾遇過上班族病患,不能被主管發現自己在治療用藥,擔心能力被質疑。也遇到某些病患怕被先生或太太知道來身心科就診,因為這樣而被嫌棄。讓我印象深刻的還碰過某些青少年單獨來看診,告訴我說:爸媽反對我看身心科,我是自己偷偷來的,要幫我保密喔!

 

2. 對精神科用藥的負面觀感

在診療時花了好多時間解釋用藥相關問題,病人好不容易接受了,但藥物療效還沒出來,就被剛開始的副作用給嚇跑了,或是擔心對藥物依賴而自行斷藥。種種的負面觀感都會造成初期治療的調藥過程不順利,而很容易打退堂鼓。

 

3. 病人與醫師的治療關係建立不易

有些之前在醫院長期就診的病患,由於過去的經驗,身心科診療都是5分鐘不到,每次拿的藥大同小異,並且長年服藥;誤以為身心精神疾病用藥要持續很久甚至是一輩子。因此對於醫師能處理治癒的信任感較難建立。

 

4. 第一個月是治療階段中的急性期

很多來身心精神科求助的民眾,通常都是忍無可忍,情況已經嚴重干擾到日常生活。(國人對於身心精神科治療的態度還是畏懼多於坦誠面對。)這時候醫師看到的病人狀態通常是:精神不濟、思考混亂、睡眠障礙、情緒失控起伏大、對周遭事物容易有負面想法、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等等。

此時,由於情緒與思考的影響,判斷力也會跟著下降。加上過去對身心精神藥物的負面觀感,藥物的療效尚未發酵時,若在第一個月內對治療感受不到明顯改善,很容易就自行放棄。

 

5. 兩周內藥物療效很明顯,但不想繼續用藥,所以自行停藥

某些病人的體質對藥物反應敏感,療效產生很快,沒多久就以為自己好了。由於過去對精神科藥物的負面觀感,不管醫師怎麼說,還是決定自行停藥。

一般能克服以上五大因素,安然渡過第一個月的治療陣痛期,通常可以跟著我走到療程結束。我習慣稱這群病人「畢業生」,在最後一次的診療結束時恭喜他們畢業了,一起與他們分享治療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身心科的療程中絕非單純用藥

身心精神疾病通常是由很多複雜的因素所造成。常見的因素有家族遺傳性成長過程中的人格發育缺損生理疾患影響(中風後的憂鬱或失智)、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常有身心失衡的問題)、或是遭遇重大壓力事件(喪偶、喪親、失業、離婚等)。複雜度愈高,所需的診療工具就相對地多元化。

一般身心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有:

1. 醫師問診諮詢(視該診療環境提供給病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0分鐘)與相關藥物的使用。

2.深度心理治療/諮商:這裡指的是單次治療時間至少50分鐘,包括心理分析治療、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催眠治療等等。

3. 慢性精神疾患的復健或急性病患的住院治療:通常在醫院或相關的機構中進行。

4. 還有最近新興的自然醫學療法、順勢療法等等。

不管是哪種療法,在每個不同的人身上,一般會有個別的治療考量,包括了治療方式的選擇與治療順序。舉例像是遇到思考混亂的急性期,首先考慮用藥穩定情緒與睡眠品質,才能有較清晰的思路來會談。此時,心理治療/諮商的介入才有實質意義。很多身心困擾的民眾常常希望一開始就先作心理治療/諮商而拒絕用藥;殊不知若在嚴重負面思考與情緒混亂下的心理諮商,效果可是大打折扣,力不從心,甚至讓人覺得與治療師的對話好像是鬼打牆。

 

建議民眾若遇到身心精神方面的困擾,先找自己信任的精神專科醫師,了解並確認自己真正的問題後,再與醫師討論相關的治療計畫與方向。並非所有的身心精神問題都需要用藥,也並非所有的身心疾患都要吃一輩子的藥或對藥物依賴。重點在於是否能在療程中慢慢地瞭解與坦誠面對自己的問題,並與信任的醫師或治療師一起把療程走完

 

在天龍國鬧區診所執業的這些年,發現有不少來求助的人對身心精神科的印象停留在一個晦暗不明的狀態。幾番努力地解說與鼓勵後,能夠克服原本對治療的心理障礙的病人們,跟著我走到療程結束。那一刻,對過去整個療程的豁然開朗,身心靈的層次境界於是獲得提升,也終於明白過程中的藥物治療並沒有原來想像中那麼地面目可憎。

 

留言 ( 0 ) 人氣 ( 50398 )
發表你的留言 (字數限制 最多 300 個中文字)
公開 私密留言
姓名 *
先生 小姐
E-mail *
內容 *